2025-02-21 15:11 编辑人:预小果 阅读量:3180
文图/张敏 蔡伟
张祥云,男,汉族,1965年生,河南淮阳人,中共党员,本科学历,主任医师,张氏中医第六代传承人,淮阳区人大代表,现任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白楼镇卫生院院长。
杏林春暖 大医精诚
又是一个春天,天刚微亮,表针指向7:30,在河南周口白楼卫生院,张祥云院长就准时坐诊,开始了新一天的诊疗工作...服务完100多名患者,已经是下午3:00左右,期间不休息、不吃饭,是张院长的习惯,用他自己的话说“自己晚吃一点不要紧,不能让患者等啊!”
而这,仅仅是张祥云的一天,40多年来,每天如此。
40多年来,张祥云始终牢记《大医精诚》中的医德古训,牢记家族医德医风教导,不论男女老幼、不论生人熟人、不论亲人外人、不论穷人富人、不论官大官小、不论工人农民,都一视同仁的做到视病人如亲人,深受广大患者的交口称誉。
患者杨女士连续失眠,同时伴有头晕、心悸、神疲乏力等症状,经多个大城市医院诊治,但结果并不理想。2015年,杨女士慕名前来,经张祥云辩证诊断,她身患心脾两虚,肝肾阴亏型绝经前后诸症,之后经过三次就诊,服中药70多幅而痊愈。杨女士感叹到“真没想到,我的病在淮阳一个乡镇医院治好了。
上医治国,中医治人,下医治病,留守儿童唐同学曾连续咳嗽,家人求医治病花光了积蓄,而病情不见好转,学习成绩也一路下滑,失去生活信念。家人听说张祥云医生后,带着孩子前来就诊,在诊疗过程中,张祥云不仅治病,而且疗心,鼓励孩子好好学习,长大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。后来,唐同学服中药而痊愈,如今,成了一名优秀的大学生。
相传,太昊伏羲在淮阳制九针,神农尝百草,淮阳是陈姓的始祖地,台胞陈先生、蔡女士夫妇返乡祭祖,慕名前来时,大热天穿一件棉袄,怕冷,经张祥云诊疗后,开具了自己研制的益肾孕育汤,蔡女士顺利生下11斤重的宝宝。
一剂剂中药,一摞摞病例,一面面锦旗,见证着张祥云40多年的呕心沥血,他扎根基层,主攻中医妇科、中医内科、中医儿科,惠及河南、北京、安徽、山东、台湾等地,累计帮助近80万名患者祛除疾病。
悬壶济世 世家传承
清朝末年,御医徐老杰被称为神医。因不满朝廷,遭到迫害,被关押在陈州府,在狱内,继续治病救人,被一牢头所救后亡命天涯。在一棵大槐树下,遇见了张大一,两人亦师亦友,行医救人,造福一方。徐老杰病危之际,将祖传药方、经方悉数传给张大一。
张大一,就是张祥云的先祖,从第一代张大一开始,经第二代张银领、第三代张金星、第四代张进唐、第五代张明远、第六代张祥云、第七代蔡伟、张乾坤至今,已有180多年的历史。
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张祥云从背诵《药性赋》《家传脉诀》、《汤头歌诀》,到自考河南中医学院取本科文凭,再到主任医师。医无止境,理论和实践并重,张祥云书写《补土运中汤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所致不孕症的临床效果》、《补肾健脾汤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疗效观察》等多篇中医学论文,并获得专利,为中医理论研究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。
管理有方 凝心聚力
2021年11月,张祥云调至白楼卫生院担任院长,医院底子薄、技术弱、环境差。张祥云并没有退缩,他说“既然组织相信我,我就要把这副担子担起来。”环境不行就提升环境,2022年7月,张祥云召集职工共同商讨,打造一个2000多平方米的停车场,以便患者停车。同时,新建医院办公楼,一个功能完善的卫生院呈现在人们面前。底子薄、技术弱就提升诊疗技术,开展学术讲座,培养传承人60多名,更好的满足患者健康需求。师从张祥云的蔡伟医生说“如果没有老师的教导,自己不会进步那么快,啥时候都不能忘记师恩。”而张乾坤则表示,“我学习父亲,不仅学习高超的医术,也学习他良好的医德医风,一定要传承好”。
2020年,由张祥云创办的中医馆被河南省卫健委授予“河南省示范性中医馆”荣誉称号。
大爱无疆 公益援助
2020年初,新冠疫情肆虐来临,张祥云一直坚守在抗疫的最前线,他带头穿上厚厚的防护服,鼓励大家说:“疫情就是命令,我们决不能退缩”。
深夜,张祥云翻阅古籍,钻研,试药,研制九味羌活汤,通过村医,无偿派发给广大群众6万多包,辖区内无一例新增病例。
2020年,张祥云被周口市委评为“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优秀共产党员”。
乡村振兴 中医担当
民族要复兴,乡村必振兴。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接力棒,其目的为了提高农村群众的幸福指数。
多年来,张祥云院长扎根基层,适中牢记党员初心,践行代表使命,恪守医者梦想,充分发挥中医药“简、便、廉、优”的特点,同时在门诊报销政策上给予患者支持,完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,实现网络挂号,积极开展义诊活动,巡诊6万多人次,义诊900多名困难群众,解决农村老百姓看病难、看病贵的问题,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。
数风流人物,还看今朝。张祥云行医40多年,无论身处何种职位,他始终以一个普通医生的身份为民服务,全心全意守护民众健康,让古老的中医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。